1.宝宝出生以后该做些什么?
通常情况下,宝宝出生以后医生会很快给监测血糖。如果出现低血糖症状,需要立刻给宝宝哺乳,以便更多的葡萄糖进入体内。如果母亲不能开始哺乳,那就需要直接给宝宝口服或输注葡萄糖,医生会予以处理。
另外,您的孩子可能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,并且对于以下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治疗,比如低血钙或低血镁、红细胞增多症和黄疸等。这些情况很容易治疗,并且一般不会威胁生命。
2.母乳喂养
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分娩后并不影响母乳喂养,我们鼓励进行母乳喂养,这样的宝宝可以得到良好的营养供给。
在母乳喂养的时候感到食欲大增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。但请不要大吃大喝。为了产生乳汁,需要多消耗500kcal能量,在怀孕期间积攒的脂肪可以提供一些母乳喂养需要的额外能量,所以在母乳喂养时很可能体重逐渐减轻。
在母乳喂养时不能为了减肥而过分控制饮食,应该等到停止母乳喂养或您的宝宝可以断奶吃固体食物后(一般6个月以后),再开始减肥。
3.产后随访
多数妇女随着胎儿的娩出,血糖会逐渐恢复正常,您的糖尿病可能会自愈,但是需要产后6-12周时进行糖耐量试验来确认这一点。
产后糖耐量结果及随访
结果 类别 随访
正常 每三年做一次血糖检查
糖耐量受损 每年做一次血糖检查,以预防为主,降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
糖尿病 与医生共同确定糖尿病治疗方案
少量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分娩后糖尿病并未消失,部分的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分娩后糖尿病好转,但出现“糖耐量异常”,即血糖较正常水平高,但还没达到糖尿病的标准。大部分的妊娠期糖尿病母亲分娩后症状消失,血糖正常,但在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远高于一般人,尤其是肥胖者。
2型糖尿病在发病初期,往往没有明显症状,所以糖尿病检查非常重要。为了尽量减低今后患糖尿病的风险,您应该将体重保持在正常水平,按时进行锻炼和血糖监测。
另外,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产后6-12周,血脂异常的高达2/3,这跟我们国家“做月子”的风俗有一定的关系。同时高血脂也会对胰岛素抵抗产生影响。因此建议您在产后6-12周复查时检测血脂及胰岛素。
4.怎么知道将来是否发展为糖尿病?
如果您至少具备以下高危因素之一或更多,产后5年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,就应该请教医生关于2型糖尿病的问题。
孕24周前出现的血糖异常。
妊娠期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,使用胰岛素治疗者。
分娩后血糖水平高于正常。
产后6-8周检查发现糖耐量受损。
超重。
糖尿病家族史。
如果有这些危险因素,每年进行糖尿病检查非常重要。并要记住低脂饮食、减肥、适量规律运动可以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。
5.可能提示患糖尿病的症状
如果发现有以下一些情况,应及时报告医生,以及时检查血糖水平。包括
口渴
尿频
非常乏力
无原因的体重明显减轻
有一项或几项以上症状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糖尿病,但医生会让您进行检查明确诊断。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会减少心血管系统、视网膜、肾脏、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。
6.儿童随访
如果在妊娠期被诊断为糖尿病,那么您的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发生肥胖、胰岛素抵抗、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将会增高,尤其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。如果孩子的出生体重大于4公斤,他在3-4岁时发生肥胖和超重比例均显著增加。这提示我们,在怀孕时患妊娠期糖尿病,产后一定要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和宝宝生长发育情况,尤其要避免儿童体重过快增加,注意家庭的饮食生活方式,加强体育锻炼,尽量避免或延缓您及孩子都加入2型糖尿病人群。
7.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建议
由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推荐。包括:食物多样,谷类为主,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,经常吃适量的鱼、禽、蛋、瘦肉,每天饮奶,常吃大豆及其制品。
膳食清淡少盐,正确的选择零食,少喝含糖高的饮料,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,保证正常体重增长,不挑食、不偏食,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。
通常情况下,三餐能量分配中,早餐提供的能量约占一日的30%(含上午10点的加餐),午餐提供的能量约占一日的40%(含下午3点的加餐),晚餐提供的能量占一日的30%(含晚上8点的少量水果、牛奶等)。
8.儿童运动
(1)可以天天做的包括
走楼梯代替搭电梯、走路上学或回家、到操场玩耍、出外散步、做家务等。
(2)多做有氧运动及体育活动
最少20分钟,如游泳、骑单车、篮球、羽毛球、足球、慢跑、快走、跳绳等。
(3)做适量闲暇活动及游戏
如跳舞、武术班、呼啦圈等。
(4)做强度及柔软度运动
如扶地挺身、仰卧起坐、伸展运动、举重练习等。
(5)做最少包括看电视、玩电动或电脑
一次不超过30分钟。
9.计划再次妊娠
如果有过一次妊娠期糖尿病,再次妊娠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可能性接近1/3。假如想再次怀孕,孕前3个月检测血糖,确保血糖正常。如果血糖大于正常,可能已经发展成2型糖尿病了。所以在怀孕前必须将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,切忌孕早期高血糖(最初10周),这可能影响胎儿的身体和器官发育。
如果已经怀孕,要让医生知道以前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史,此次更加注意。